从复盘中学到的事
故事的开始
---
201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相信扑克是一个技巧游戏。那年的我还在念大三,当时来到北京上语言班,为即将出国留学做准备。
当时的德语老师喜欢拉着大伙儿玩扑克。虽然不玩儿钱,但我从小就讨厌下棋,尤其麻将和纸牌在我家里一贯被视为洪水猛兽。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能练习语言的好场合,于是也跟着稀里糊涂玩了小半年。
当时在老师家里大大小小几十本扑克书,我还想,德国人还真是严谨,打个牌这么多讲究。
后来北京开始出现扑克俱乐部,老师不会中文,非拉我陪他去,并帮我掏报名费,我觉得挺不好意思,基本上他叫我三回我去一回。虽然对牌没有兴趣,但那里的人们深深地吸引了我。
年长的年少的,成功的落魄的,豪迈的文静的,锋利的和气的,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开牌时屏息凝神,收牌后激烈讨论。所有人向着一个目标冲击,彼此争锋相对却又有幽默调侃与互相赞赏。
不同年龄性别背景经历所有人坐在一起欢笑与争吵,这一场面极大地震撼了小城市走出来的我。
“兄deì ! 没人管你从哪里来,坐在这儿就是北京!” 这是当时一位老炮儿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北京的原因。后来我去得越来越多,也交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年龄与我相仿但气质很特别的小哥,每次都是游戏开始两个小时左右才来,但每次只要来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却从来没赢过?而他谈笑风生却每每夺冠,难道真的只是运气好的吗?是不是作弊啊?脑海中无数电影里老千的画面闪过。
简单几个问题,却道出了复盘的雏形
---
有一次分桌坐在这位小哥旁边,才有机会开始攀谈,深深地被他的低调与真诚折服。他叫小岩子,在英国念书,暑假的间隙回来实习。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富二代也是需要实习的…
后来熟了,我问他,总赢的秘诀是什么。他想了想很认真地说:“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开始玩这个游戏,我们直到现在还会每天聊各自打的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赢了的牌怎么赢更多,输了的怎么少输不输。”
我当时只觉得是人家不愿意透露秘诀,但没想到其实短短一句话,已经道出了复盘这项工作的真谛。后来他又给我讲了很多基础知识点,例如EV,Odds等…
似懂非懂的我回家后去德语老师那借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扑克策略书,David Sklansky的《无限注扑克理论与实践》。
这也是现代扑克技术的奠基大作之一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的英文阅读又进步了!当然,这些知识让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游戏,并开始逐渐明白富二代小哥那句话的意思。
面对线下浪客们时的艰难复盘
--
学习完书本之后我的游戏更加认真了,可还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明白的场景。
但明白了讨论与复盘的重要性,不过困难的是,我在游戏中根本无法记住那么多信息,那么多人,那么多公共牌,不同的积分牌数量等等。而且事后复盘的过程特别枯燥,我这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坏学生”,经常一开始雄心勃勃地列出一堆问题,准备开始演算。
那时候的笔记手稿
然而听着歌写着写着稿纸就变这样了:
精心的复盘变成涂鸦
后来考试临近,又要准备出国,就渐渐远离了这个游戏。
开始尝到复盘的甜头
--
几个月后顺利来到了柏林,阴差阳错(也许是命中注定)拿到一份赌场的工作(这中间的故事下次有机会再讲)。
我对这份工作兴奋不已,既能学手艺,练语言,还能交到一堆新朋友。彼时正值欧洲扑克潮,赌场疾速扩张扑克室,地下牌局也在兴起。那真是柏林扑克的黄金年代(貌似现在也还是)。
通过扑克与工作我迅速交到了一群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一个人的异国生活,同时语言和牌技也获得了飞快的成长。
那时我们每周末都会在家微额局互相研习探讨,在大家的带领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开始赢了,也逐渐对复盘上了瘾。
那时候记录的牌局盈亏
有时候突然想到什么就会随手抓能写的地方来开始演算。
这信封竟然被拍照留念下来
热爱并擅长复盘的人也是生活中的赢家
--
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叫Robert的玩家找到我,说自己家有一个牌局,能不能去帮他发牌。
我知道它是一个叫柏林扑克学院的组织的发起人,在柏林牌圈也是小有名气。但我很意外他为什么找我,我当时德语也不好,又是一个新人,跟他的圈子几乎也没有交集。
他用非常蹩脚的英文跟我说:“I think you are the best dealer in Berlin!” 我当时非常感动,终于有人欣赏我的手艺了!!!
后来才知道,他们学院局,经常打一手牌聊上半个多小时。而职业发牌员靠小费生活,速度越快挣得越多,所以优秀的发牌员都不愿意去他们那“帮忙”,因为熬夜一整晚可能他们才打了20手牌不到,只能挣几十欧元,真是纯“帮忙”。
但我觉得能听他们的讨论和讲解,远比小费来的珍贵,所以逢他们局我必去。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Game带给我的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
左图中的土耳其人是一个东欧博弈游戏专家,除了扑克,他还有自己专门的西洋双陆棋,国际象棋策略网站。每周会在Kudamm大街一个小咖啡馆里与人赌高额国际象棋单挑,据说去挑战的都是德国的名流。
右图中的年轻小哥后来拿到了2015年WSOP 8号赛的金手链。
他们无疑是柏林城扑克这个小圈子里最优秀的一群人,但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同样的时间里他们比我优秀这么多,跟他们相处时我也没觉得自己比他们笨多少。
但现在回想起来,差得就是复盘与钻研的精神,他们无一不是天生或后天训练出来优秀学习者。
我们总说历史会重演,人类总会犯相同的错误,我想到的是自己刚开始打牌的时候拿到AK和JJ总是输。为什么总是输?怎么才能不输?
我现在甚至觉得,不论生活、工作还是扑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真的跟随内心与习惯,犯错简直才是日常。
只有复盘检讨,才能越来越好。
比如我自己作为一个不善于主动学习的玩家,由于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非常有钻研精神的人,被动地享受了他们刻苦钻研的成果,而面对资质更差,或私下也许很努力但没有机会认识大牛们的对手,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但如果当初不是仗着自己的好运与偷听,而是认真地学习他们钻研与复盘的精神,也许能走得更长更远一些。
那么面对人生新的领域和其它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个没有经过正经思维逻辑训练的文科生,我时常感叹复盘带给我情绪和思维上的成长。
虽然高中历史老师就教过我们“对历史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营造未来”,“理解了从哪里来,才知道要往哪里去”之类的,但几乎从来没有人会利用这样的精神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都是选择。选择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方式说什么样的话,最终决定了你和这个人关系。
我不是说要带着套路去和别人相处,我只是想更深入地理解对方后选择更加有效地沟通方式。
复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和家人的关系。
青少年期的自己跟家人的交流非常不健康,充满了情绪。但后来的我会试着去理解父母辈说话做事的方式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不同反馈给出去可能出现的场景。
虽然觉得两代人的感同身受几乎不太可能,但是和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坦率和真诚,摩擦和误会也越来越少。
希望复盘的精神与方法能与你常伴
--
今年国内的扑克环境非常不好,不论业者和玩家都感觉非常低迷。
但我们还是顶着压力花时间开发了新的课程,并用尽心血去打磨。本期复盘训练营的十节课是对自己这些年扑克学习的复盘。
而这篇文章是对我自己走过的扑克之路的一次复盘,写给自己也分享给你们。希望大家不论面对扑克还是工作生活,都有复盘精神常伴。